Skip to main content

腰背痛

腰背痛 

腰背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,成因多樣且複雜。

腰背痛的主要成因 :  

  1. 肌肉層面

           – 肌肉過度繃緊或兩側肌肉張力不平衡,導致腰部壓力分布不均

           – 肌肉力量及耐力不足,無法有效支撐腰椎與關節

  1. 身體結構層面

           – 足部問題(如長短腳、X型腳、O型腳、扁平足等)影響身體力學,

              增加腰部負擔

           – 腰椎退化或椎間盤突出,直接壓迫神經或軟組織,引發疼痛

  1. 身體姿勢與習慣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不良靜態姿勢(如︰寒背、翹腳)或

              重複性動作(如︰久坐、搬重物)導致肌肉與關節長期受壓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不良步姿及站姿,加劇腰部負荷  

  1. 急性創傷與運動傷害

          – 扭傷、跌傷等急性創傷導致腰部肌肉或韌帶受損

          – 錯誤的運動方式或過度訓練,造成腰部肌肉拉傷或關節損傷

如何有效處理腰背痛?

結合健康評估、伸展手法治療、姿勢矯正及肌肉訓練方能有效解決腰背痛問題。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 – 透過健康評估找出腰背痛的具體成因

           – 深入了解案主的工作與生活習慣,制定個人化處理方案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 – 由淺入深放鬆直接影響痛症的肌肉,改善肌肉緊繃與不平衡問題

           – 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疼痛並恢復關節活動度

  1. 矯正姿勢

          – 矯正不良姿勢(如︰坐姿、站姿、步姿),減輕腰部壓力

          – 提供工作與生活習慣的建議,減少重複性動作對腰部造成的傷害

  1. 肌肉訓練

         – 增強核心肌群與腰部肌肉的力量及耐力,改善肌力不平衡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– 透過針對性訓練提升腰椎穩定性,滿足日常工作與生活的需求  

  1. 預防關節退化  

         – 提供長期保養建議,避免腰背痛復發

坐骨神經痛

坐骨神經痛

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下背痛問題,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
 

坐骨神經的位置與功能︰

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且最粗的神經,由腰椎第4神經根(L4、L5)至薦椎第3神經根(S1、S2、S3)組成,它從腰部經臀部延伸至大腿後側、小腿及足部,負責支配下肢的感覺與運動功能。當坐骨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時,便會引發坐骨神經痛。

 

坐骨神經痛的常見原因包括︰

  1. 腰椎結構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腰椎移位、腰椎退化或腰椎椎間盤突出,直接壓迫神經根

  1. 肌肉緊繃與失衡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腰部或臀部肌肉過度緊繃或不平衡(如梨狀肌症候群),

              間接壓迫坐骨神經 

  1. 複合性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腰椎結構問題與肌肉緊繃同時存在,加劇神經受壓程度

 

坐骨神經痛的風險因素︰

  1. 不良姿勢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長期姿勢不良(如駝背、翹腳)會增加腰椎與關節壓力,導致神經受壓  

  1. 足部結構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如長短腳、扁平足等,可能引發肌肉緊繃與失衡,增加神經受壓風險

  1. 肥胖與懷孕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體重過重或懷孕會令腰椎承受額外壓力,容易引發坐骨神經痛

  1. 職業因素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需要長時間背負重物、久坐不動或長期站立的工種容易導致腰椎負荷較大

  1. 錯誤運動方式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不當的運動姿勢或過度訓練可能造成肌肉拉傷或腰椎損傷,

              引發坐骨神經痛  

 

坐骨神經痛的處理方法︰

結合伸展手法治療與肌肉訓練可有效解決坐骨神經痛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 – 放鬆肌肉:由淺入深放鬆腰部及髖關節周圍肌肉,促進血液循環,

              緩解疼痛

          – 平衡肌肉張力:改善兩側肌肉失衡問題,使腰椎均勻承受壓力,

             減緩腰椎退化速度,降低神經受壓風險

         – 改善活動度:增加髖關節與腰椎的活動範圍,減少神經壓迫

  1. 肌肉訓練

           – 強化核心肌群:提高腰部、腹部及臀部肌肉力量與耐力,

              減輕腰椎與髖關節的壓力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保護腰椎:增強肌肉支撐力,幫助案主應付日常活動,預防進一步損傷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改善姿勢與平衡:透過針對性訓練糾正不良姿勢,提升身體穩定性

膝痛

膝痛

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,負責支撐身體重量並協助行走、跑跳等動作。然而,膝痛是許多人的常見困擾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
 

膝關節的結構︰

膝關節位於大腿與小腿之間,主要構造包括 

– 股骨(大腿骨):連接髖關節與膝關節  

– 髕骨(膝蓋骨):保護膝關節並協助腿部伸展 

– 前後十字韌帶: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

– 內外側韌帶:防止膝關節過度側向移動 

– 半月板:作為緩衝墊,減少膝關節的摩擦與壓力 

– 脛骨(小腿骨):連接膝關節與踝關節


膝痛常見成因︰

  1. 肌肉層面

          – 肌肉緊繃及不平衡,導致膝關節壓力分布不均

         – 肌肉力量及耐力不足,無法有效支撐膝關節  

  1. 足部結構問題

         – 長短腳、X型腳、O型腳或扁平足,影響身體力學,增加膝關節負擔  

  1. 身體姿勢問題

        – 不良站姿及步姿(如內八字、外八字),導致膝關節受力不均 

  1. 肥胖  

        – 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的負荷,加速軟骨磨損  

  1. 錯誤運動方式  

        – 不當的運動姿勢或過度訓練,可能造成膝關節損傷

 

膝痛的處理方法︰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– 透過健康評估找出膝痛的具體成因

          – 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與活動模式,制定個人化處理方案 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– 減輕膝關節壓力:放鬆膝關節周圍緊繃的肌肉,改善壓力分布 

         – 促進血液循環及關節液分泌:增加膝關節附近的血液流量,

            促進軟組織修復、舒緩炎症、增強緩衝效果、減慢膝關節退化

        – 恢復活動幅度:逐步改善膝關節的活動範圍,減少僵硬感

  1. 肌肉訓練

        – 強化肌肉力量:針對大腿、臀部及核心肌群進行訓練,減輕膝關節壓力

       – 改善姿勢與步態:透過針對性訓練,糾正不良姿勢與步姿,

          減少膝關節受力不均

      – 學習正確發力方法:教導案主正確使用膝關節,避免未來再次受傷

肩周炎

肩周炎(五十肩)

肩周炎,又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,俗稱五十肩,是由肩關節周邊的肌肉及肩關節囊發炎所引起。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,但由於其結構複雜且使用頻繁,當動作過快、過度用力或重複性使用時,容易導致肩旋轉肌群受傷,進而引發肩周炎。

 

肩周炎常見成因包括:  

– 肩關節囊發炎及沾黏  

– 肩旋轉肌群受傷或退化  

– 長期姿勢不良或重複性動作  

 

肩周炎的發展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的症狀與持續時間因人而異:  

**第一階段:疼痛期

– 主要症狀為肩部疼痛,尤其在活動時疼痛會加劇

– 肩關節的活動幅度開始受限,但尚未完全僵硬

**第二階段:僵硬期

– 疼痛加劇,可能影響睡眠品質,早晨起床時痛感更為明顯  

– 肩關節逐漸硬化,活動時伴隨明顯痛楚,日常生活(如穿衣、梳頭)變得困難

**第三階段:恢復期

– 肩關節疼痛逐漸減輕,但活動幅度仍受限,需透過適當治療與復健來恢復功能 

 

肩周炎的處理方法︰  

在處理肩周炎前,中心會先透過健康評估找出肩周炎的具體成因及引致痛症的肌肉,並制定個人化的處理方案。  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 – 放鬆肌肉:由淺入深放鬆肩關節周邊不同層面的肌肉,

              減輕肌肉緊繃與壓力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針對激痛點處理:重點處理引致痛症的肌肉,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疼痛

  1. 恢復關節活動度

          – 透過專業手法逐步回復肩關節的活動範圍,減少僵硬感,

             幫助患者恢復日常功能

  1. 預防復發

         – 提供姿勢矯正與運動建議,強化肩部肌肉,避免未來再次受傷  

 

肩周炎常見疑問(FAQ)︰

Q1:肩周炎會自行復原嗎?

輕微的肩周炎可以透過休息與簡單伸展緩解,但若疼痛持續或加劇,建議尋求專業處理。  

Q2:伸展手法治療適合所有人嗎?

伸展手法治療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,建議在專業治療師指導下進行,避免過度伸展造成傷害。  

Q3:如何預防肩周炎復發?  

保持良好的姿勢、定期進行肩部肌肉訓練、避免重複性動作是預防肩周炎的關鍵。

頸痛

頸痛

頸痛通常由姿勢不良引起,嚴重者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表現。

 

頸痛的常見成因︰ 

  1. 姿勢問題

           – 長期低頭使用手機、電腦,或坐姿不良(如寒背),

              導致頸部肌肉過度緊繃

  1. 肌肉緊繃與失衡 

          – 頸部肌肉長期緊繃,可能引發慢性疼痛與不適 

          – 頸部兩側肌肉緊繃程度不一致、肌肉失衡,進一步加劇頸椎壓力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增加退化風險  

  1. 頸椎退化與神經壓迫

          – 長期姿勢不良可能導致頸椎退化、椎間盤退化或椎間盤突出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退化形成的骨刺或突出的椎間盤可能壓迫神經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引發手部麻痺、刺痛或無力等症狀

 

頸痛的處理方法︰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 – 透過三項健康評估找出頸痛的具體成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深入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與工作環境,制定個人化處理方案  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 – 放鬆肌肉:由淺入深放鬆頸部及背部緊繃的肌肉,減輕脊椎壓力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促進血液循環:增加頸部周圍的血液流量,舒緩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恢復活動幅度:逐步改善頸部的活動範圍

  1. 阻力運動與姿勢矯正

          – 強化頸部與背部肌肉: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應付日常所需  

         – 矯正姿勢:教導案主正確的坐姿、站姿及使用電子設備的方式,
避免頸部過度負荷  

         – 預防復發︰提供日常保養建議,避免頸痛問題再次出現

不良身體姿勢

姿勢不良

姿勢不良屬於現今社會非常普遍的亞健康狀態,輕則影響外觀,嚴重則可能引發痛症、加速關節退化、增加受傷風險。

 

姿勢不良的影響︰ 

  1. 容易形成痛症︰長期姿勢不良會導致肌肉緊繃、勞損等,
    引發慢性痛症問題  
  2. 加快關節退化︰關節過份受壓/受壓不均,加速軟骨磨損與關節退化
  3. 影響外觀︰寒背、圓肩、富貴包等不良姿勢會影響體態,降低自信心  
  4. 增加受傷風險︰身體穩定性下降,增加運動或日常活動中的受傷風險  

 

姿勢不良的風險因素:  

  1. 骨骼結構問題

          – 長短腳、扁平足、X型腳或O型腳等會影響身體力學平衡 

          – 身高偏高可能導致姿勢不穩,增加脊椎壓力

  1. 肌肉狀況問題

          – 肌肉緊繃或兩側肌肉緊繃程度不均,導致姿勢失衡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肌肉力量及耐力不足,無法有效支撐身體

          – 肌肉疲勞進一步加劇姿勢不良問題

  1. 不良生活習慣

           – 翹腳、長時間坐沙發、低頭使用電子設備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錯誤的步姿、坐姿及站姿

          – 過度運動或錯誤的運動方式

以上因素會導致:  

– 局部肌肉因負擔過重而勞損,長期緊繃無法放鬆

– 關節及骨骼受壓不均,穩定性下降,引發痛症、軟組織磨蝕、
關節退化或神經壓迫等問題

 

 

如何解決姿勢不良問題? 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– 透過專業評估,找出姿勢不良的具體成因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與活動模式,制定個人化改善方案  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 – 放鬆肌肉:針對緊繃的肌肉進行深度放鬆,改善肌肉不平衡問題

           – 減緩關節勞損:減少關節壓力,延緩退化速度

           – 舒緩疼痛與疲勞: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因姿勢不良引發的疼痛與不適

  1. 肌肉訓練 

          – 強化核心肌群:增強腹部、背部及臀部肌肉力量,改善身體穩定性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提升肌耐力:透過阻力訓練增強肌肉耐力,以維持良好姿勢

          – 補償骨骼結構不足:針對長短腳、扁平足等問題,進行針對性訓練

  1. 改善生活習慣

          – 站姿:保持頭部中立、肩膀放鬆、腹部收緊等

         – 坐姿:雙腳平放地面、背部貼緊椅背、避免翹腳等  

         – 步姿:行走時保持身體直立,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等

         – 睡姿:選擇合適的枕頭與床墊,保持脊椎自然曲線 

        – 運動方式:避免過度運動或錯誤姿勢,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

椎間盤突出

椎間盤突出

椎間盤是位於脊椎骨之間的軟骨結構,負責吸收震動並提供脊椎活動的靈活性。當椎間盤的外層纖維環破裂,內部的髓核突出時,便稱為 椎間盤突出。但並非所有椎間盤突出都會引發疼痛,當壓迫到神經時則會引發坐骨神經痛、麻痺、火燒感、腰痛等不適。

 

許多椎間盤突出患者同時存在肌肉問題,例如:  

– 肌肉緊繃或兩側肌肉緊繃程度不均 

– 肌肉疲勞、發炎

肌肉問題會放大椎間盤突出的影響,導致疼痛加劇。  

 

 

椎間盤突出的非手術治療方法︰

手術並非處理椎間盤突出的唯一方法,透過健康評估、伸展手法治療及肌肉訓練,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功能。  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 – 透過專業評估了解椎間盤突出的嚴重程度及相關肌肉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制定個人化處理方案,針對性地解決問題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 – 放鬆肌肉:針對腰部及背部緊繃的肌肉進行深度放鬆,減輕腰椎壓力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促進血液循環:增加患處的血液流量,舒緩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

           – 恢復活動幅度:逐步改善腰部活動範圍,減少僵硬感  

  1. 肌肉訓練

          – 強化核心肌群:增強腹部、背部及臀部肌肉力量,改善腰椎穩定性

          – 提升肌耐力:透過阻力訓練增強肌肉耐力,以維持良好姿勢

          – 減緩腰椎退化:透過肌肉訓練減輕腰椎壓力,延緩退化速度

脊椎側彎

脊椎側彎

脊椎側彎可導致外觀轉變、姿勢不良、疼痛,嚴重的話會影響日常生活。

 

脊椎側彎的成因︰ 

  1. 肌肉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肌肉緊繃或兩側肌肉緊繃程度不平衡,拉扯脊椎

          – 肌肉力量及耐力不平衡,無法有效支撐脊椎

  1. 足部結構問題

          – 長短腳、扁平足等問題,影響身體力學平衡

  1. 姿勢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長期姿勢不良(如寒背、翹腳)或重複性動作,導致脊椎受力不均

          – 不良步姿及站姿,進一步加劇脊椎側彎問題  

  1. 錯誤運動與生活習慣 

         – 不當的運動方式或過度訓練,可能導致脊椎損傷  

         – 長時間久坐、搬重物或工作姿勢不良,增加脊椎負荷  

 

脊椎側彎的處理方法︰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 – 透過專業評估,找出脊椎側彎的具體成因  

           – 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與活動模式,制定個人化處理方案 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– 放鬆肌肉:針對緊繃的肌肉進行深度放鬆,改善肌肉不平衡問題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減緩關節勞損:減少脊椎壓力,延緩退化速度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舒緩疼痛與疲勞: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因脊椎側彎引發的疼痛與不適  

  1. 肌肉訓練

          – 強化核心肌群:增強腹部、背部及臀部肌肉力量,改善脊椎穩定性

          – 提升肌耐力:透過阻力訓練增強肌肉耐力,以維持良好姿勢

          – 補償骨骼結構不足:針對長短腳、扁平足等問題,進行針對性訓練  

  1. 姿勢矯正與生活習慣調整

          – 學習正確姿勢:教導案主正確的坐姿、站姿及步姿,以減少脊椎壓力 

          – 改善生活習慣:避免長時間久坐、搬重物或錯誤的活動方式  

運動傷害

運動傷害

運動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,但不少人都會受運動受傷困擾,運動受傷多與身體條件不足及運動風險因素有關。

 

運動受傷的主要成因:  

  1. 個人條件不足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關節及骨骼結構問題:如長短腳、X型腳、O型腳、扁平足、寒背、圓肩等會影響平衡力  

         – 關節穩定性不足:兩側關節穩定性不足或受力不平均會增加受傷風險

         – 肌肉質素:肌肉緊繃、兩側肌肉緊繃程度或力量不平衡、肌肉力量及耐力不足、肌肉疲勞等

        – 身體姿勢不良:如寒背、圓肩,導致關節受力不均  

        – 體重過重:增加關節負荷,加速軟骨磨損

       – 發力習慣不良:如代償、借力,導致肌肉與關節過度負荷

  1. 運動風險因素

          – 重複性動作:如跑步、跳躍等可導致慢性勞損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碰撞性運動:如足球、籃球等多肢體接觸,增加急性受傷風險 

          – 急停與急速轉向:如網球、羽毛球等容易導致關節扭傷

          – 負重訓練:如舉重,若姿勢不正確可能引發肌肉拉傷或關節損傷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特定姿勢:如滑雪、高爾夫球等對姿勢比較講究,可能導致特定部位受傷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心理因素:如緊張、焦慮,影響動作控制與穩定性  

 

當個人條件不足加上運動風險因素,便容易導致:  

– 急性受傷:如拉傷、扭傷

– 慢性傷害:如勞損、肌肉繃緊、加速關節退化

 

如何預防與處理運動受傷?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– 透過專業評估找出運動受傷的具體成因

         – 深入了解案主的運動習慣與身體條件,制定個人化處理方案  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 – 放鬆肌肉:針對緊繃的肌肉進行深度放鬆,改善肌肉不平衡問題

          – 促進血液循環:增加患處的血液流量,舒緩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  

          – 恢復活動幅度:逐步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,減少僵硬感

  1. 肌肉訓練   

         – 強化肌肉力量: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,改善關節穩定性  

         – 提升肌耐力:透過阻力訓練增強肌肉耐力,以維持良好姿勢 

        – 補償結構不足:針對長短腳、扁平足等問題,進行針對性訓練  

  1. 姿勢矯正與發力訓練

        – 學習正確姿勢:教導案主正確的運動姿勢,減少關節負荷  

       – 改善發力習慣:避免代償與借力,降低肌肉與關節過度負荷的風險 

關節退化

關節退化

許多人認為關節退化是不可避免的,但事實上,關節退化通常是由慢性勞損引起,而非自然老化。

 

關節退化的成因:  

  1. 肌肉力量及耐力不足︰肌肉無法有效支撐關節,導致關節長期承受過重壓力
  2. 肌肉過度緊繃︰肌肉緊繃會減少關節間的空間,增加軟骨磨損風險 
  3. 骨骼結構問題︰長短腳、扁平足、X型腳或O型腳等問題會影響身體力學平衡,增加關節壓力
  4. 關節穩定性不足︰關節周圍的軟組織(如韌帶、肌腱)容易磨損,導致關節不穩
  5. 關節受力不平衡︰兩側肌肉緊繃程度不一,或對應肌肉力量及耐力不平衡,導致關節受力不均
  6. 錯誤使用關節︰不良姿勢(如錯誤的走姿、坐姿、站姿)或搬重物方式,增加關節負荷 
  7. 關節活動不足︰ 缺乏活動會減少關節滑液分泌,降低關節的吸震能力
  8. 外傷︰關節、韌帶損傷或骨折,可能導致軟骨損壞,引發退化

 

如何處理關節退化?

  1. 健康評估與成因分析

          – 透過專業評估,找出關節退化的具體成因 

         – 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與活動模式,制定個人化處理方案  

  1. 伸展手法治療

         – 放鬆緊繃肌肉:針對緊繃的肌肉進行深度放鬆,改善肌肉不平衡問題 

         – 增加關節空間:減少關節壓力,延緩軟骨磨損速度

        – 促進血液循環:支持軟組織修復,緩解疼痛與不適 

  1. 阻力訓練

        – 強化肌肉力量: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,改善關節穩定性

        – 提升肌耐力:透過阻力訓練,增強肌肉耐力,維持良好姿勢

       – 平衡肌肉張力:針對兩側肌肉不平衡問題,進行針對性訓練  

  1. 姿勢矯正訓練

         – 學習正確姿勢:教導患者正確的走姿、坐姿、站姿及搬重物方式,減少關節負荷 

        – 改善活動模式:避免錯誤使用關節,降低退化風險

 

關節退化常見疑問

Q1:關節退化可以逆轉嗎?

關節退化無法完全逆轉,但透過適當處理與生活調整,可以緩解症狀並延緩退化速度  

Q2:如何判斷自己有關節退化問題?

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疼痛、僵硬、活動受限等,建議尋求專業評估以確診

Q3:運動會加速關節退化嗎?

適度的低衝擊運動(如游泳、伸展運動)有助於保護關節,但過度或錯誤的運動方式可能加速退化

痛症小貼士 - 辦公室篇

要預防頸背腰痛,正確坐姿最為重要!

簡單四點助你舒痛︰

1. 盆骨及背部盡量貼椅背

2. 眼睛高於顯示器中心點15-20度

3. 腳踭踩在地上

4. 承托手肘避免懸空